
1985年,Edwards.C.D和Fessler.H继续采用光弹性模型分析与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铸钢节点和焊接节点的受力特性。他们发现,在一般的加载条件下,铸钢节点的应力集中现象并不明显。铸钢节点在海上钢结构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起来。到了20世纪末,铸钢节点开始逐渐扩展到陆上的管状结构中。

欧洲的一些学者率先对陆上管状结构的铸钢件展开研究,证明了在陆上建筑像公路、铁路和桥梁这些容易受疲劳影响的地方,使用铸钢节点是可行的。之后北美地区也开始在陆上建筑中使用铸钢件。铸钢件特别适合用于管状结构,因为它能为管状连接设计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地震和疲劳荷载的情况下。

2006年,J.C.de Oliveira和S.Willibald等人对加拿大在铸钢节点方面的应用经验进行了总结。他们对安大略省圭尔夫大学正在进行的树状屋盖支撑结构中采用铸钢节点的项目进行了描述,还对多伦多大学关于钢管空心铸钢连接件滞回性能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同年,Nussbaumer.A和S.C.Haldimann - Sturm分别对焊接管节点和铸钢节点对管桁架疲劳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试验研究,并进行了对比。他们总结了这两种节点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钢管桁架的桥梁结构设计和制造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