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斯德伦(Tasdelen)等人通过两步反应做出了自由基型光引发剂苯甲酰甲基吡啶草酸盐,这个在水里溶解得挺好,在大概 255 纳米的地方吸收很强。对于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 N - 乙烯基吡咯烷酮这三种水溶性单体,在室温下用 3×10 - 3 毫瓦每平方厘米的紫外光源照射 30 到 60 分钟后,能让单体的转化率分别达到 12%、35%和 16%。利斯卡(Liska)在羟烷基苯酮、二苯甲酮以及硫杂蒽酮的结构基础上,加上像葡萄糖、纤维二糖和葡糖胺这些碳水化合物来合成水溶性光引发剂。实验结果表明,加纤维二糖对提升水溶性效果最明显,而且不会影响光引发剂本身结构的紫外吸收性能。

利斯卡等人还研究了双酰基氧化膦苯环上不同位置的取代基。加了甲氧基和聚乙二醇后,水溶性都能提高,但是加聚乙二醇会让引发剂的吸收波长往长波方向移动很多。所以虽然把亲水性基团像盐类、醇类加到油溶性光引发剂上能改善它的水溶性,但是这个合成过程很麻烦,筛选的工作量很大,还可能改变光引发剂的化学结构。把β - 环糊精当作主体,把油溶性光引发剂当作客体形成包合物,这给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